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交通 > 交通管控 > 正文

从武汉看中国式过马路之惑

2014-02-28 12:04:55 来源:智能物联网责任编辑:
摘要:武汉的智能交通耗资2亿,建设十年,到现在本应该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可是武汉的交通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改善,武汉的失败在于大力建设的设施没有发挥出作用,如大部分交通诱导屏和智能站牌的闲置,实时交通状况等信息没有播放,车流密集路口智能系统自动管理的取消。


  两年前的九月,笔者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踏上了去"九省通衢"武汉市的旅程,在肉眼可看见学校大门的地方,从清晨堵到正午,进退不能,十分心酸。因此,当笔者得知武汉历时十年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被违规行人逼瘫时,让我不敢相信的,并不是行人乱穿马路的危害,而是武汉竟然已经建设了十年的智能交通。震惊之下,笔者细细回想,在武汉的许多路口,确实设有交通诱导屏,有些繁华路段的公交站牌也换成了计时到站的智能站牌,只不过因为武汉的交通状况太过糟糕,所以平时这些设施都被人们忽略了。


  智能交通之惑:耗资费时,不见成效


  武汉的智能交通耗资2亿,建设十年,到现在本应该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可是武汉的交通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改善,而新加坡、瑞典等国家,却依靠智能交通系统显著地降低了交通拥堵率和污染物排放率。


  武汉的失败在于大力建设的设施没有发挥出作用,大部分交通诱导屏和智能站牌处于闲置,没有播放出实时交通状况等信息,而是反复播放"武汉精神,敢为人先"等标语,车流密集的几个路口更是已经取消智能系统自动管理,改为了交警人工调节。


  四大原因导致智能交通兵败中国


  目前,中国有近500个智能交通相关项目,除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情况较好之外,其他的城市,全都存在和武汉一样的问题,很多甚至比武汉更严重,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方面一:中国式过马路


  聚齐一堆人就走,全然不顾交通规则,这就是中国式过马路。本来智能信号灯系统可以感知路口的车流量,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间。但如果本应通行的车辆因为横穿马路的行人而无法通行,计算机也就无法准确算出下一次红灯的亮闪时间。久而久之,这套系统便形同虚设,只能由交警人工替代。


  智能信号灯系统并不是被市民素质逼瘫的唯一工程,以武汉为例,前几年的自助雨伞与自助自行车工程,也是因为市民有借无还,从而以失败告终。有关部门在建设智能交通这种大型工程时,如果不考虑到市民的配合度,不出台相应法规来进行有效约束,在市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失败不可避免。


  方面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


  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如果全赖市民的素质不高,难免有失公允。事实上,有时候横穿马路确是迫不得已。很多繁华路段,一眼望去全是车,等起来遥遥无期,而附近的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却经常因为附近施工而不能使用,有些城市干脆就没有这些行人过街设施。


  如今中国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很多城市一味追求速度,没有整体规划,某路施工,便车辆临时改道,平时流量小的路口一下拥挤起来,而这些路口又缺乏过街通道等基础设施,行人自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国式过马路,像武汉这样全城施工的城市,可想而知,自然是全城拥堵。


  方面三:建设只为政治跟风,不关心结果


  在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后,全国的智能项目便炸开了锅,生怕动作慢了一点,就响应不了党的号召,据悉,全国除了北京,上海,武汉这种一线城市之外,许多四线,五线城市,甚至小县城都在跟风建设智能交通,全然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政治功利心态下建设出来的项目,效果可想而知。


  政绩建设的直接表现就是重硬轻软,因为在有些领导眼里,硬件像交通诱导牌,智能红绿灯,微波检测器等设备是看得见的,能拿出去表现、炫耀的,而软件看不见,摸不着,花费不小,资金又有限,自然就不乐意在软件上花钱了。但是,对于智能交通系统而言,软件是核心和灵魂,一套不重视软件的系统,效果起不到十分之一,中国学外国的智能交通建设,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国外的一套系统里70%的钱会用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方面四:部门之间利益冲突,导致数据孤岛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智能交通刚刚开始发展,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数据采集,数据达到一定量,才能算出准确的交通情况,投放到诱导牌,对交通进行调控。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智能交通往往由几个部门同时负责,几个部门分别掌握有一部分的交通信息,由于具有利益上的冲突,因此缺乏一个数据共享的态度,形成数据孤岛。


  为了解决数据孤岛的弊端,北京成立了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全权负责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可是就这样,数据依然不够用,在2012年时,他们在一篇新闻中呼吁,希望能和公交部门合作,掌握路况的实时信息。


  智能交通是一项长久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从政府到人民,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的,还有很多,智能交通的困惑,也是其他物联网项目的困惑,希望我们能以此为戒,在建设其他项目时,少走弯路。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