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海外ITS > 正文

新能源汽车热潮能否再袭? 巨头已出手

2012-07-23 14:41:41 来源:www.cpsits.com责任编辑:

        业内翘首以盼近三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终于在7月9日正式发布,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的目标提出,是否意味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热会如2009年喊着“弯道超车”口号时一样再度袭来?


  值得注意的是,与09年不同,如今车市较为低迷。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一落到如今的“微增长”时代,很多国内车企无法适应,在企业传统车业务自顾不暇的时候,前期投入大的新能源领域难免会被放到一旁。虽然《规划》的出台给车企打了一剂强心剂,但相关细则和补贴推广方案都没有出炉,国内车企反应较平淡。


  相反,此次外资品牌反应更加热烈。从丰田与宝马将共同在“电能驱动技术”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到雷克萨斯不断降低价位推出各色混动车型,再到宝马前两天高调宣布MINIE在中国两年实路测试报告的表态,都不难看出巨头在潜心研发产品和研究市场几年后,发力在即。

 

\


  宝马:i系计划不变i3明年有望中国上市


  在刚刚高调公布MiniE实路测试结果的宝马,在发布会现场充满信心的表示“消费者的理想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是223公里,我们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达到”。同时,在电影《碟中谍4》中赚足眼球的宝马i系也将正式在明年进入量产期。


  最先投入量产的i3有望明年就登陆日益重要的中国市场。宝马集团政府事务总监格兰?施密特表示,中国有可能也将在未来成为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为中国政府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力度是最大的。


  “2015年产销50万辆的目标非常有野心,宝马愿意积极参与进来”,面对如此吸引人的市场,宝马已经展开行动,其与丰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更加表明其想要称雄的决心。


  同时,宝马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可替代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在进行开发。格兰?施密特相信新能源汽车不只有一种,要多种路线并行。


  丰田:“双擎”启动守住混动霸主地位


  在正式公布的新能源规划中,最让人关注的还是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态度。混动汽车曾在“是否是新能源车”的问题上在业内争议不断,如今结果已经不重要,“坚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方向,推进油电混合推广和普及”的发展路线为混动车提供了足够的保障,丰田这回放心了。


  所谓“不管混动纯动,能够节能减排就是国家提倡的车”,丰田在降低成本和新产品推出上也不遗余力。今年第三代普锐斯的上市,其价格比上一代产品降了3~6万元。另外,雷克萨斯最热销的混动车型CT200h将迎来它的首次改款。


  雷克萨斯高管宣称2012年为雷克萨斯的“混合动力元年”,至今为止,雷克萨斯在国内共引进了5款混动车型,包括雷克萨斯CT200h、LS600hL、GS450h、RX450h和雷克萨斯ES300h。


  同时,这次丰田与宝马在“轻量化”上的强强联手,必将使丰田在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获得更近一步的提升。


  日产:纯电动聆风“国内版”欲突破销量


  作为日产聆风电动车的“国内版”,东风日产的合资自主品牌———启辰E-concept电动车也将于明年开始量产。根据相关协议,2014年前,东风日产将交付1000辆启辰纯电动车,用于大连市示范运营。


  作为风靡全球的纯电动汽车聆风,虽然之前表现一直良好。但从今年前五月的数据看来,日产共售出2613辆聆风电动车,与其20000辆的年度销售目标相差较远。既然从明年起将正式引入国内,并通过在前期开展示范运营活动对消费者推广和品牌的宣传造势,相信会对销量有所帮助。


  国内车企:合作精神最重要


  2013年被称为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年”,各大知名品牌几乎都将在这一年推出适应市场的成熟新能源产品,这对于还在等着《规划》“细化”的国内车企来讲,压力不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主任陈全世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评价,国内车企没有认真在做新能源车,市场上没有一款适合消费者的车型。国内车企恐怕要叫苦喊冤——产品并非一家整车厂就能完成的。


  但不能否认的是国内车企以及上下游企业没能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单打独斗无法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一直备受业内呼吁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恐怕需要政府介入,为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深入和实质性的合作机会,推出针对消费者更适合的产品,才能有的放矢,与巨头在竞争中不至于太被动。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