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形势下ETC产业面临的挑战

2013-02-18 08:57:41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杂志责任编辑:

  近十年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交通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进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推进,信息附着产业也被迅速引爆,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只要与路相关的行业皆与信息化喜结了连理,并且迅速进入扩张建设状态。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按照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五年间新建2.4万公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每年新建5000公里高速公路,根据交通运输部专家预测,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建成后,加上各地的配套连接线,我国高速公路的总长度会达到13万公里,每年新建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投资规模将达到30~40亿元。

  一、高速公路建设“热”    ETC产业成焦点

  高速公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和提高投资效益,提速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建设,尽快实现智能交通系统(ITS)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各个省市基本陷入了高速公路投资的“热带风暴”。据了解,近日甘肃10个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开工在即,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贵州省年底前将开工总里程1073公里的13条高速公路;河北省京新高速三期即胶泥湾至西洋河(京冀界)段开工建设;湖北将累计投资5700亿至6000亿元,构筑“五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江西启动了全长71.815公里三个高速公路项目。

  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高速公路的迅速投入建设,必然将带动交通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可分为几个方面:通信系统、自动化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自从1999年第一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研讨会”召开以来,至今已经历经13届,取得了多项成果。“十一五”期间,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化资源整合,以及辅助决策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未来10~20年,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将保持强劲势头,为高速公路信息化行业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众多的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办公系统自动化系统、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等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焦点。

  二、联网收费建设遭遇瓶颈

  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在高速公路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速公路系统的复杂性、发展的快速性和可拓展性,出现了很多问题。

  1、联网收费并未全面互通

  联网收费是指收费公路采用兼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或者人工半自动收费(MTC)的收费技术,以非现金方式缴付通行费,并在高速公路实行“统一收费、系统分帐”的收费管理方式。用户使用电子标签即可从自动收费车道(ETC)不停车通过收费站。

  目前,行业对于高速公路信息化的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由此而导致对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高速公路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有了几台电脑就行的,缺乏必要的人财物的投入,则限制了其整体发展。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吴嘉谊博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联网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行业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家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推广,而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联网互通。”谈及ETC市场所存在的症结,作为行业巨头的金溢科技如数家珍。

  据吴嘉谊介绍,联网收费问题最能体现出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用户充值的或地区费用是首先通过银行托管最后才划入各省的收费系统,但各个省之间的结算与交易流程都存在部分数据的差异,这就涉及到交易后怎样顺利分账入账先后顺序的问题。据了解,A地区的市驾驶员去到B地区市,由于结算系统无法联通的问题,往往需要只能到在B地区使用市人工去缴费方式,或者购入使用B地区的电子标签才能再使用ETC服务,此类事件绝非稀有。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建设不足,各省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阵,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统一的工作平台,信息系统集成不够,各种信息不能互通共享是目前联网收费的症结。

  对于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大联网,吴嘉谊说:“政府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政府指哪儿企业打哪儿。要真正的实现联网,还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出面统一规划,指导各个省市之间进行协商、统一标准,那么整个信息化产业也将迎来大发展。”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