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公安部交科所府宇: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城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

2019-06-28 15:52:54 责任编辑: Esme
摘要:6月20日,由深圳市公安交通警察局指导,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支持,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
6月20日,由深圳市公安交通警察局指导,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支持,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中国云停车产业联盟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云停车产业发展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融合 变革 赋能--智慧停车新发展”为主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府宇发表《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城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府宇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基于汽车电子标识的城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大家先看下这个题目,汽车电子标识是一种技术,可用于解决城市停车管理的问题,“智慧”是达成的效果。在我看来,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管理上来说,更加科学和高效;另一方面是对群众来说,停车更加便捷,体验更好。

 

我的演讲分为五大块:

 

一是背景及意义;

 

二是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三是应用电子标识的可行性;

 

四是智慧停车管理解决方案;

 

五是创新停车治理模式。

 

背景及意义

 

为什么会有停车难的问题?本质是供需矛盾关系。

 

城市停车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交通、交管、城管各部门,组织起来难度很大。同时又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位车主都会涉及到停车难的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停车管理的工作。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4月份,公安部交管局在西安针对停车专门召开了“全国城市停车治理工作的现场会”。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停车管理政策,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基本上都制定了停车管理相关政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工夫。停车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下工夫。

 

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 需求一  科学规划增加停车位供给的需求

 

1. 我国城市停车泊位供给缺口大,按照标准,城市停车泊位应为机动车保有量的1.1倍以上,但是国内城市的比例普遍不到1:1,缺口超过6300万个。

 

2. 城市停车泊位配置不合理。配建停车位不足,盲目增加路内停车位,造成交通梗阻。

 

3. 停车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停车职权涉及到住建、规划、交通、发改、城管等多个部门,容易造成边界不清。

 

因此需要更精准的车辆数据源,为科学编制城市停车规划和健全城市停车管理机制提供依据。

 

● 需求二  提升停车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是目前手段采集的停车车辆身份信息不精确。停车1.0时代采用人工登记的方式,2.0时代是领取IC卡,3.0时代是视频识别车牌。二是城市停车基础设施信息不完善。三是城市停车数据信息不互联互通。四是城市停车信息服务不到位。以上都对更精准采集停车车辆身份信息,并建设城市级停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产生了需求。

 

● 需求三  提升停车执法技术水平的需求

 

目前交警的路面巡查手段比较传统,一个是民警巡逻,二是执法车摄录,三是监控设备抓拍,以上对及时发现车辆违停现象和多种技术手段融合应用提升执法水平产生了需求。

 

● 需求四  实施差异化的停车收费政策的需求

 

一是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缺乏数据支撑,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要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都需要数据支撑。

 

二是停车收费方式比较传统,停车1.0时代,人工收费成本比较高、还有资金流失的情况,2.0时代领取IC卡的方式,车卡分离,没法通用,3.0时代视频识别号牌,容易识别错误,且无法甄别假套牌。

 

三是传统的停车支付方式存在安全风险,通过号牌识别易出错。扫码支付也存在安全风险,可能会扫码到伪造的二维码。以上环节都对车辆身份的唯一性有需求,必须通过车辆的“身份证”来进行支付,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 需求五  提升群众停车和出行体验的需求

    

一是停车位信息很难获取,订不到车位、找不到车位。

 

二是停车支付体验比较差,到闸机的地方还是要减速或者是停下来拿卡、缴费,停车卡和各停车场的APP也不通用,每到一个停车场又要扫二维码、下载APP,很不方便。

 

三是支付的不安全。以上对车辆信息共享、无感支付、安全支付等都提出了需求。支付体验最好的是一卡通用、无感通行,同时又能保障资金安全。

 

 

综上,我们总结了停车管理面临的六大挑战,这里不一一赘述。现在可以采用汽车电子标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应用电子标识的可行性

 

汽车电子标识基于无源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汽车的“身份证”,大小跟名片差不多。标签里有一块国产化芯片,具备唯一的ID号,存储有号牌号码、车辆类型等公开可见信息,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微波窗口的位置。

 

 

电子标识有几大技术特点和优势:

 

一是准确识别,不易受环境、光线、天气等因素影响,识别准确率100%。二是一车一卡,防拆卸,防转移。电子标识由陶瓷封装,拆下来就会碎掉,确保了标识的唯一性,车辆身份的唯一性。三是不用供电、免维护,使用寿命长。四是性能优,静态识读距离大于30米,200公里以上车速可识读。此外产品、标准都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芯片也用国密算法加密,安全性高。

 

电子标识的工作原理是射频识别,贴了标签的车经过识读基站范围内就可以被读到标签内的信息,并传到后台开展各种关联应用。可能有老百姓会担心,贴了标签会不会有隐私泄露的问题?其实不用担心,因为标识存储的是车辆的信息,没有车主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号牌号码、车身颜色)都是公开可见的。此外芯片是加密的,存储和传输过程都是加密的。此外芯片本身是无源的,不主动发射信号。因此电子标识系统是非常安全的,不用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

 

我们认为电子标识和视频识别是融合应用和优势互补的关系。电子标识是身份ID和车辆属性的数字信息,视频识别是图像特征信息,双基识别可以优势互补,确保精准安全。

 

智慧停车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停车的基本概念是各类高新技术融合应用,解决停车管理的问题。

 

电子标识相当于是车的身份识别,核实和快捷支付的入口,是一个ID号,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停车场的组网、指挥调度、快捷支付,通过移动通讯技术,车主可以获得车位信息,寻找附近停车场哪里有空位,也可预约停车位。最后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停车场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就可以实现指挥调度和资源调配。

 

我们认为未来将跨入智能停车4.0的时代。一是实现自由流的进出,甚至可以不要闸机,提升用户的体验。还可以绑定微信、支付宝等做无感支付。另外是广域停车管理,实现真正的一卡通,最终提升车位资源的周转和利用率。

 

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为每辆车安装标识,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布置识读设备,再加上其他的停车信息采集设备,包括视频、车位传感器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停车管理信息服务云平台、停车场等业主单位的客户端软件,还有车主的手机APP。

 

 

系统的作用和优势,C端相当于一卡通,可以无感支付;B端是无人化管理,同时精准计费、减少损失。提升识别率,共建停车平台,创造新的商业价值。G端可以实现分区域、分时段、分类监管,获取精准的车辆数据、车辆OD数据,可以使停车泊位的规划更加科学,保障差异化的收费措施,丰富停车执法的手段等。因为电子标识是国家标准,所以每个停车场如果都装了,接口是统一的,数据格式是统一的,极大方便信息共享,加密系统也保障了信息安全。

 

下面是停车泊位的分类,大家可以参考。

 

● 建筑配建停车位;

 

● 社会公共停车场;

 

● 道路路内停车位。

 

第二个是设置原则,建筑配建停车位为主,社会公共停车为辅,道路路内停车为补充。

 

下面有一个路内停车的解决方案,因为射频可以定位车辆的位置,只要路段的两端装上识读设备,就可以提供车辆的身份和属性,同时计时收费会更精准的,再通过视频监测车位的占用状况,车辆的外观特征,违停的取证等等。

 

 

城市级停车管理方案分为两大块,一个是信息的采集,另外一些停车场出入车辆的数据、时间的信息;三是停车场的基本信息,当前的车位信息、收费信息,四是执法车辆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汇总到一个城市停车大数据平台上;开展利用信息发布、停车态势预判、停车有道,停车信息共享、车位共享、出租,车位置换、利用,为科学规划车位设置和差异化收费提供依据,另外执法车辆、拖移车辆调度。

 

创新停车治理模式

 

我们认为一个多元化的停车治理模式是很重要的,首先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为主。如果有一个城市级的城市平台运营商为主体,再融合一些汽车管理公司,再加上支付渠道的公司,汽车后服务的公司,组成一个生态圈。让群众真正的享受智慧车生活需要群策群力。

 

 

智慧停车的新时代,数据共通、共享,共联,机制是共商、共管、共治,提供精细化管理和点对点的服务,最后充分利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新技术。

 

谢谢大家。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