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AI+雷达+数字孪生,助力杭瑞高速隧道疏通从10分钟到3分钟

2025-09-12 10:45:45 责任编辑:
摘要:海康威视3D全息系统助力海德隧道治堵,复刻5.7公里路况,警情发现缩至5秒,让隧道成全国智慧样板。

每当快开到海德隧道时,小李脑中就一个想法:一定要顺利通过隧道。如果在这里堵上,那回到家的时间少则晚1-2小时,多则晚大半天——这段隧道位于杭瑞高速杭州方向,是连接百万人口县市的重要通道,一到节假日,返乡、自驾游玩的车辆蜂拥而至,稍不留神就可能“打结”堵上。

\

 
“海德隧道外的车道是2个普通车道+1个应急车道,隧道内是没有应急车道的,车流量大的时候,不少车会占用应急车道行驶,到了隧道口一汇流就造成了拥堵。”该高速路段管理大队汤大队长介绍,进入海德隧道前的3.6公里,加隧道内的2.1公里便是“拥堵重灾区”。高峰期时,多拥堵一分钟,就有可能多堵200多辆车,延绵1公里,因此“治堵”一定要快。 
 
不过如今,通过海康威视搭建的“3D全息可视化安全行车系统”,海德隧道的堵点被发现得更及时、准确、高效——数字孪生技术对隧道内外5.7km路段建模,建设雷视一体摄像机,实现3D场景下事件检测预警、违章抓拍、拥堵预警、视频联动、事件回溯功能,提升可视化管控能力,将该路段警情的发现时间最快缩短至5秒,处置时间也由原来的平均10分钟提升到平均3分钟。

\

“快1秒发现,就快1分钟解决,就可能少1公里的拥堵,更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汤大队长说:“每到团圆的节日,海德隧道附近车流量是最大的,这套系统不仅是保障高速的畅通,更是保障大家团圆的顺利。”

5分钟以上到最快5秒:3D全息系统快速找到堵点

过去,隧道对交警而言如同“黑匣子”,事故发生后,交警一般依靠司机报警来出警处置。隧道内是封闭空间,无法参照路面其他建筑物确定具体位置,仅凭司机的描述很难确认事故点位。此外布设的监控点位有限,无法覆盖全部隧道,需要手动一个个调取查看,还受角度影响有盲区,即便是非隧道区域,一通操作下来,民警找到堵点的时间也需要5-10分钟,事故处置效率低。

应用3D全息系统之后,5.7公里高速路段的真实路况被1:1复刻在了交管指挥中心大屏,包括隧道内部也变得实时清晰可见。大屏上每一辆车都是真实世界的映射,实时展现隧道内外的交通态势,观看者就犹如在高速上空漫游。一旦发生警情,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定位事故点,堵点发现和处置的效率大大提升。 

\


比如2024年2月16日中午12点,海德隧道发生一起追尾事故,后方的汽车因撞击发生自燃,好在民警在两分钟之内就到达事故现场,并立即用灭火器把火灾扑灭在初始阶段。想起这件事,这位民警还是后怕,“这不仅是拥堵的事,要是车子在这么密闭的隧道燃烧了,后果不敢想象。”这场快速、高效、精准的事故处置,就依托于3D全息系统——追尾事故发生后,系统瞬间自动报警,民警在系统上及时查看事故点,立即联动附近交警赶到现场,并扑灭火源。

\

从人盯到系统发现,交警工作的负担也减轻了很多。“节假日我们还是会500米一人值守在现场,但现在发现堵点可以更精准,我们心里压力也减轻了些,更有底了。”汤大队长说道。 

防堵于未然:科技助力破解隧道运营难题

堵点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看似很小的不守秩序。比如隧道内变线、蛇形驾驶,以及隧道外高速有行人穿行、车辆占用应急车道行驶等。 

“现在我们通过3D全息系统,可以实时发现这些不规范驾驶行为,针对隧道内外常见的违规变道、占用应急车道、行人闯入等乱象,系统搭载的 AI 行为分析模块可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同步推送至执法终端。”汤大队长介绍,刚开始整治时,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但随着系统的持续运行,越来越多司机知道自己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如今隧道内外的通行秩序明显改善。 


\

除此之外,重点车辆、不规范的驾车行为也可以通过3D全息系统管理,工作人员一键即可查询事件详情,查看周边设备和警力资源分布,完成事件审核、调度处置并反馈结果,形成高效闭环。曾经需要反复沟通协调的复杂问题,如今在全息系统的助力下,几分钟内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在民警守护和科技加持下,如今海德隧道的通畅成为了常态,不仅是杭瑞高速交通管理的创新成果,更成为全国隧道管理的 “智慧样板”。数据显示,目前公路隧道仍以每年1000个以上的数量持续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德隧道的实践充分证明:以科技助力交通管理,是破解隧道运营难题、提升安全效率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条条安全、通畅的隧道,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温暖千万出行人的 “数字通途”。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