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智能交通步入大数据时代

2014-10-11 09:03:35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 作者:丁兆威责任编辑:
摘要:大数据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大数据产生正能量,将

  大数据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大数据产生正能量,将使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数倍。


  


  大数据,通常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2011年发布研究称,“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正如麦肯锡所言,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信息时代典型特征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大数据被称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完全不能用G或T来衡量。


  那么,当大数据的浪潮拍向智能交通岸边时,将为智能交通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交通监控:数据挖掘提升监控价值


  视频监控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几乎与平安城市建设同步,甚至早于平安城市建设。早在2002年6月,科技部就确定了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上海、广州、深圳、中山、天津、重庆、济南、青岛、杭州等9个城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而平安城市建设最早始于2004年。


  早期,各地方政府建设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因为安装视频监控“只投入、不产出”。后来逐渐认识到,维护社会治安离不开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才得到重视。但是,在交通领域,安装视频监控往往被认为是“有投入、有产出”,这个所谓的“产出”就是交通违章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补贴”建设交通电子眼的投入,或快速归还BT、BOT、BLT模式的建设投资。


  视频监控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有一个独特而又形象的名字--电子警察,寓意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就像忠于职守的交警一样,明察秋毫、执法公正。


  出于执法的需要,能够识别车牌逐渐成为交通监控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是交通监控带动了高清监控的技术发展。近年,智能高清监控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交通领域高清监控的普及,让交通监控率先进入大数据存储时代。


  2008年,陕西省府谷县发生“5·29”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案件发生后,公安部及陕西省、山西省公安机关围绕案发点辐射临近的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提取所有方向通往府谷县公路的80余个收费站监控录像资料,提取的监控录像资料总计达5万余小时。为了提取和保存这些录像资料,府谷县城的移动硬盘一度被警方买空,警方不得不向山西省求援,光购买移动硬盘就花了七、八万元。


  警方通过对这5万余小时监控录像的抽丝剥茧,终于发现了有用的线索,最终破了案。


  尽管那时还是标清监控时代,但这一案件已经彰显出交通监控大数据的典型特征。


  安装在高速公路或收费站的电子监控,不但成为交通执法的得力助手,还为许多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不但能够为跟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案件提供直接的视频证据(比如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等),还为许多发生在道路以外的不归交警管辖的恶性案件提供了直接视频证据,比如有些犯罪分子实施抢劫、杀人后驾车逃跑,刑警通过提取高速公路电子眼视频图像最终破案,这种案件近年数不胜数。海量视频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监控图像的价值。


  视频监控图像往往是事后查证的重要证据,监控图像的存储时间往往都在1-3个月甚至更久。随着高清监控需求的不断增长,用户的图像存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路1080P高清摄像机,24小时录像产生的数据量为84GB,30天录像数据量为2520GB,1年录像数据量为30TB。


  目前许多交通监控项目,图像采集动辄都是几千路。以重庆为例,仅重庆高速公路视频监控数据每天就达到50T。因此,未来交通监控的视频数据量将呈几何级增长。


  车联网与大数据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前提的车联网应运而生。车联网的发展,给智能交通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和普及,大数据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方式,人们通过上传数据、共享数据,共同完成数据收集的过程,分享数据处理结果,形成良性循环,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深圳硕极科技推出整合全国主要城市停车场资源的“停车百事通”应用软件,通过手机端平台,发布和提供全国停车场车位信息,帮助车主随时随地掌握周边停车位信息,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和停车效率。目前已掌握全国1.5万个停车场数据信息,在深圳已经实现车位信息的全覆盖。随后将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武汉、西安等10个城市实现停车信息数据联网,车友到这10个城市可以随时找到停车位。下一步,业务触角将继续向其他城市延伸。


  而深圳元征科技推出的车载诊断系统“golo”,以“远程诊断+车主社交”的方式实现车联网,产品集成了车辆体检、远程诊断、IM即时通讯、车载WIFI、车况提醒等功能。整合对象包括汽修企业、汽修技师、全国加油站等。


  不难发现,类似“停车百事通”、“golo”这样的产品,无不是建立在整合庞大数据资源基础上的车联网应用。这些产品的成功应用表明,未来,一切智能应用都离不开数据资源的支撑。试想,如果“停车百事通”能整合全国500个城市的停车场资源,如果“golo”能把全国各地的汽修企业、加油站等全部整合到自己的平台,那将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又实用的数据库?这个“大数据”又将产生多大的市场能量和经济效益?


  大数据助力交通管理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拥堵、交通污染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智能交通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及时、准确获取交通数据并构建交通数据处理模型成为智能交通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得到解决。


  交通管理需要大联网。大联网,势必产生大数据。


  在交通领域,海量的数据主要包括各类交通运行监控、服务和应用数据,城市和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各类流量、气象检测数据,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客运车辆卫星定位数据等,这些交通数据类型繁多,而且数据量大,数据量级从TB级跃升到PB级。在广州,综合处理服务平台每日新增城市交通运营数据记录超过12亿,每天数据量达到150到300GB。


  交通管理领域的“大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采集渠道包括:监控设备自动采集,包括道路监控、卡口车牌自动识别、电子警察采集和抓拍的视频和图片;传感器收集的车流量、GPS轨迹、自动缴费信息等。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阐述,大数据将实现交通管理系统跨区域、跨部门的集成和组合,将会更加有效地配置交通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


  交通管理数据有几个特点:第一,数据量大,交通出行涉及到每一个市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并且数据大都是TB级别以上的;第二,处理速度要求快,时效性要求强,需要实时处理;第三,数据复杂,甄别工作量大。由于数据量的迅速生成,使数据本身的价值密度降低,以交通监控为例,可以说90%的视频信息都是没有价值的,但如果没有这90%的冗余信息的铺垫,也许就不会有那10%的珍贵信息的获取。因为事件没有预知性,谁都无法知道哪一分哪一秒的数据是有用的。


  大数据已经深入到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许多地方的交警和交通运输委(局)已经建立起智能交通数据平台,比如深圳交警建成由六大系统组成的数据平台,成为一个完善的智能交通管理服务体系,集成了信息采集、信息控制、诱导发布、勤务管理、智能交通违法管理和闭路电视六大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及时发布拥堵信息,调控路网信号灯等,指挥调度警力,全面提升了交警系统的精准指挥、科学考核的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警勤快速发现,勤务快速处理,以及路况的实时显示等。


  未来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行管理优化、面向车辆和出行者的智能化服务,以及交通应急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将形成巨大的市场。


  大数据产生正能量


  尽管大数据是智能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进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如何从政策和技术上突破交通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的壁垒,消除信息分散、内容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实现交通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使其能够真正支撑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行的效率以及安全水平。


  以城市公交为例,交管部门借助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G通信技术等对公交车辆进行监控,实现对公交车的智能调度,提高了公交车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城市道路的拥堵负担。


  信息和数据如果不能联网和共享,就如同信息孤岛一样,发挥不了作用,更产生不了效益。


  大数据的交通信息公开会带来交通流量的透明化,交通管理部门借助多样化的交通信息采集方式,通过整合与分析,为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并提供出行信息规划服务,以减少拥堵,提高出行质量。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交通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及时的路况信息,可以预计,大数据在交通信息服务行业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卡口系统、电子眼、车流量统计、视频监控,只要掌握了你的车牌号,就能很轻松地知道你一天的行程。一个人每天的生活轨迹,都能从数据中挖掘出来。


  大数据产生正能量,将使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数倍。这就像经商一样,信息不对称,往往吃亏的是消费者。如果信息渠道畅通,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对称的信息,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专家分析:一个城市,如果把车和车、车和道路充分链接到位的话,可以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270%。


  大数据服务大众出行


  近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媒介和渠道,各种交通出行APP应用软件逐渐成为手机应运而生,逐渐成为热点。


  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1日,仅全国公安交管系统政务微信数量已达703个,全面覆盖我国大陆31个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


  广州交警的“出行易”,杭州交警的“掌上车管所”;北京市交委的“停车地图”,深圳交委的“易行网”、“交通在手”,宁波交委“宁波通”。还有“快的”、“滴滴”、“易到用车”、“AA租车”等约用车应用软件等。这些应用软件无不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因而受到用户的青睐。以深圳交委推出的“交通在手”为例,据深圳市交委智能交通处处长文维介绍,“交通在手”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将海陆空铁港、地铁、出租车、全省高速公路甚至香港的交通等等各种交通服务信息都融合其中,真正实现了“交通无处不在,服务在您身旁”,被用户称为智能手机综合交通服务信息的“巨无霸”。


  在这些应用系统中,每一位出行者都是数据生成者,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发布相关交通信息,供他人参考。同时每一位出行者,又成为大数据的受益者。


  假如没有海量数据的支撑,相信再完美的APP应用软件,对用户都是没有吸引力的,也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应用。


  大数据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资源,因此也是一种生产力。


  大数据将颠覆传统交通和出行概念,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充满阳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其他网站转载时,必须注明出处并署作者名,二者缺一不可。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尊重知识产权,才能赢得尊重。)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