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智能交通热点行业发展“冷思考”

2014-12-12 08:55:38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 作者:丁兆威责任编辑:
摘要:2014年,智能交通行业成为关注频率极高的热门行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技术应用领域,几乎成了智能交通行业烫手的“红烙铁”。如同打铁需要淬火一样,有时也有必要给过热的行业用冷水“淬淬火”。打铁淬火是为了打出更好的铁,给行业“淬火”,是为了行业更理性、更健康的发展。
\

 
  2014年,智能交通行业成为关注频率极高的热门行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技术应用领域,市场不断升温,媒体纷纷热炒,几乎成了智能交通行业烫手的“红烙铁”。
 
  如同打铁需要淬火一样,有时也有必要给过热的行业用冷水“淬淬火”。打铁淬火是为了打出更好的铁,给行业“淬火”,是为了行业更理性、更健康的发展。
 
  那么,2014年,智能交通领域都有哪些急速升温的热点行业?温度有多高?
 
  热点一:卫星导航市场火上添柴,热度:80℃
 
  为确保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2014年第5号令),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
 
  “5号令”规定: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这一规定意味着,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将成为今后道路运输车辆的“标配”。
 
  一石激起千层浪!“5号令”一颁布,立即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让本来就已经炽热的卫星导航定位市场更加炙手可热。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是我国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全球第三大信息技术新的增长点。
 
  2013年10月,我国出台《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服务新业态、扩大市场应用、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4000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超过1040亿元,其中北斗产值超过100亿元。一个产业,从1000亿元跃升到4000亿元,用7年时间。这样的行业能不引起关注吗?
 
  从前期“两客一危”对北斗产业的带动效果来看,“两客一危”带动100多家终端企业进入北斗领域,创造产值2亿多元。而目前全国符合“5号令”的存量车市场规模约在800万辆,再加上预计每年新增100万台符合“5号令”要求安装的车辆,“5号令”为市场带来的将是百亿元的增量。
 
  “5号令”本身不是为了推动北斗产业,也没有明确指定必须用北斗终端,但行业人士普遍认为,“5号令”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北斗产业的支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带动北斗产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卫星导航定位产品采用的大都“双模”芯片,即同时能够兼容北斗和GPS系统的芯片。近年,北斗与GPS的市场之争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政策对产业尤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具有极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5号令”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卫星导航定位市场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推动北斗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国家北斗办等都在不遗余力。
 
  影响产业发展主导:
 
  国家发改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家北斗办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
 
  行业发展的困惑和忧虑
 
  困惑和忧虑: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产业发展过度依赖于政策,市场化程度不高。
 
  冷思考
 
  任何一个热点行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一窝蜂现象,北斗产业一窝蜂更为严重。眼下,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多地掀起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热潮,北斗产业园建设更是全国遍地开花,十分盲目。
 
  中科院院士杨元喜对此十分担忧,他说:“美国GPS发展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产业园区。中国的北斗导航产业园区遍地开花,每一个园区都是上千亩用地”;“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有几十家北斗导航企业,全国有上千家。”
 
  另一方面,“中国卫星导航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国家政策,美国的GPS有十几个总统令形式的国家政策,俄罗斯也为格洛纳斯导航发布了若干个总统令,中国一个也没有。”
 
  目前有关方面大力推广北斗的主要理由是“信息安全”。卫星导航是一个特殊产业,因此,加快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是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市场上应用的卫星导航产品,采用的基本都是“双模”芯片,即能同时兼容北斗和GPS的导航芯片。但未来,必将是北斗系统一统天下,这一过渡要经历几年才能完成?现在定论为时过早。
 
  俄罗斯对国产卫星导航系统的推进与我国北斗的推进有相似之处,近年俄罗斯也在坚定地推进自己的系统格洛纳斯替代GPS,进度上比中国晚一两年,手段差不多。但是俄罗斯态度更“坚决”一些,甚至根本就不用“双模”,直接上的就是单模,即格洛纳斯系统。
 
  对“5号令”的颁布实施,市场上一度流传着被“误读”的说法,即“5号令”的发布,并不是为了推动北斗产业,也没有明确指定必须用北斗终端,“北斗说”只是企业和市场方面对政策的“误读”。
 
  众所周知,近年政策层面对北斗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很大,因而市场上产生政策“误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据市场反映,“5号令”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受到许多卫星导航企业的质疑,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性太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现象,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等,“符合标准”四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对企业而言,却不是简单的事情。“5号令”同时明确指出:各地道路运输、公安、安全监管部门不得为道路运输经营者指定卫星定位装置厂家及产品,不得要求重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指定提供社会化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平台的服务商。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违反了这一规定。因此,让企业和用户颇多微词。
 
  因而,“5号令”表面看,对卫星导航行业是一块超级大蛋糕,但最终受益的并不是广大卫星导航企业,而是少数企业。
 
  据市场人士分析,“5号令”对行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并将会带来一轮行业洗牌,经过洗牌后,将会有一大批卫星导航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GPS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应用多年,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尤其是早期从事GPS行业的企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GPS在网用户。如何实现这一用户群体的系统转换,不是一道“令”那么简单。“5号令”主要是针对客运车和危运车,但对卫星导航企业而言,私家车才是最大的金矿,市场容量要远远大于行业客户。对前装市场,现在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许多汽车厂商的出厂标配。而对于存量车市场,假如让私家车主更换使用北斗系统,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可能许多车主不会买帐。
 
  为了信息安全,支持北斗没有错,但站在用户角度,用的好好的GPS,如果响应国家政策换成北斗系统,是否应该给用户一点政策性补贴,居民小区煤气/天然气改造、“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还有补贴呢!扶持民族产业,有时仅有宏观的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配套的市场化策略。相信有了这样的补贴,用户响应的积极性会高许多。毕竟,目前北斗在技术上,优势还不是很明显,但价格却要比GPS高。因此,有时还需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一些思考。
 
  我们可喜地看到,北斗的技术正在不断提升,逐渐走向成熟。2014年8月,我国成功研发出第四代高性能北斗/GPS导航芯片,该芯片定位精度达到2.5米,俘获灵敏度、跟踪灵敏度等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北斗的核心竞争力将会不断提高,最终赢得应有的市场地位。
 
  热点二:车联网市场如火如荼,热度:90℃
 
  2014年,车联网的热度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车联网市场,加快跑马圈地;汽车厂商积极跟进,寻求对接;各地车联网联盟和产业促进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车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和研讨会此起彼伏。
 
  车联网一夜之间成了“唐僧肉”,这一切都是因为车上那块“屏”。曾经有一部电影被称为“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深圳市凯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星形象地比喻:车联网市场之争是“由一块屏引发的血案。”这块屏,就是被称为继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之后的第四块屏--车载屏。这块屏过去一直属于卫星导航企业,其他行业没人关注,但现在不同了,各个行业都想把自己的东西塞进这块屏。这一切,都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广告策划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条街上有三家门户相邻的服装店。有一天,第一家店的店主在门前贴出一张引人注目的告示:“百年老店,专卖上等服装。”第二天,第三家店的店主也在门前贴出自己的告示:“百年老店,专卖最新服装。”几天后,中间那家店的店主,在自己的门前贴出一张更醒目的告示:“主要入口处”,结果顾客纷纷光顾中间那家店。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有特别的意义。现在,互联网的大佬们都在想尽千方百计地争抢“入口”。车联网,就是下一个要争抢的“入口”。而且这个“入口”不是一般的入口,因为,能够拥“第四屏”的人,基本都是中产以上人士,被各路商家视为高端客户群。
 
  车联网,就是将汽车全面IT化。换句话说就是,将汽车与搭载在汽车产品上的IT平台技术及互联网、物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汽车移动物联网。
 
  严格说,卫星导航还不能算是车联网,如果算,也只能算是车联网的初级版或者雏形。举一个例子,卫星导航企业提供给用户的电子地图,往往是不能联网升级的,也就是说,一开始,这个电子地图就是有“缺陷”的,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和定位坐标都是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的。电子地图必须随时升级才有价值(这也是过去卫星导航企业的赢利点之一--电子地图升级是要付费的)。而车联网则要求电子地图是随时可以免费联网升级的,也就是我们看到和使用的始终是最新版的电子地图。
 
  车联网、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跨界融合、弯道超车,这些都成为2014年车联网行业的关键词。车联网可能会给传统汽车业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专家预言,车联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到2020年,90%的汽车将具备互联网接入功能,这将是汽车行业发展100多年来经历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变革。
 
  车联网技术已经列为国家重大专项,首期资金投入就达百亿级。预计到2020年,全国车联网入网车辆规模将有可能达到2亿辆。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它不仅会给我国智能汽车业带来广阔的前景,也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车联网,将形成千亿元产业链,涵盖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运营商等多个领域。
 
  国外研究机构报告显示,车联网市场2014年预计将达到248.6亿美元。在巨大商机的诱惑下,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IT巨头以及各大手机厂商都纷纷发力车联网市场,就连苹果、谷歌、微软等这些国际巨头,都纷纷涉足车联网,推出自己的车载产品。
 
  2014年,车联网技术跨界融合应用的广阔前景及其蕴含的巨大商机,让车联网市场急骤升温,各地车联网联盟和产业促进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有交通运输部门牵头的,有科技部门牵头的,有工信部门牵头的,还有地方卫星导航协会或智能交通协会牵头的。专家学者纷纷投身于车联网的研究,各种有关车联网的研讨会和论坛频频举行。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地车联网论坛不下二十场。许多汽车厂商也相继成立了车联网事业部,一些传统的车展,参展商也不再是单一的汽车厂商和代理商。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电信运营商等都相继进入车联网市场。
 
  2014年2月,阿里巴巴在以2.94亿美元战略注资高德,持有其28%的股份后,又以11亿美元,全资收购高德,全面布局车联网市场。
 
  2014年5月,腾讯宣布以11.73亿元入股四图维新。四维图新是地图服务商中较早涉足车联网领域的公司,2009年就开始投资车联网领域,是中国第一家为汽车厂商提供车联网交通信息服务的公司。2011年推出车联网业务品牌“趣驾”,2013年加快了在车联网的布局,开始涉足车联网运营业务。
 
  2014年5月,腾讯在北京发布腾讯路宝APP+路宝盒子,并宣布成立了“i车生活平台”。腾讯路宝APP+路宝盒子是腾讯试水车联网的首个落地产品。2014年4月,百度在此北京发布车联网系统CarNet,此后亦推出车联网硬件。
 
  目前车联网市场基本可分为几大阵营:卫星导航阵营、OBD阵营、智能停车阵营、互联网阵营、娱乐消费阵营等,就像武林盟会一样,各路英雄豪杰陆续都到齐了,但有些还在路上。2014年,整个车联网市场好不热闹!
 
  影响产业发展主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家北斗办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车联网推进联盟
 
  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深圳市车联网产业联盟
 
  ……
 
  行业发展的忧虑和警示
 
  忧虑和警示:产业链横跨多个行业和部门,条块分割,融合难度大;目前车联网商业模式、赢利模式尚不明朗,而且巨头比肩,强手如林,狼多肉少;车联网市场还处于培育期,前期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投资车联网须警惕由“先驱”变为“先烈”。
 
  冷思考:
 
  车联网产业链的复杂性很高,涉及产业较多。从主导层面看,交通运输部在推,科技部在推,还有其他部门也在推,整个行业缺少权威的主导力量,没有权威部门出台正规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市场层面,卫星导航企业在推,运营商在推,互联网企业在推,汽车厂商也在推,整个车联网市场就像一团理不出头绪的乱线一样。车联网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是关键,如果顶层设计问题不解决,行业健康发展就是侈谈。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已经炒了好几年了,至今没有大家都公认的成功的落地项目,除了噱头之外,基本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之所以推进缓慢,项目落地难是一方面。但笔者一直认为,智慧城市应由工信部门牵头主导,而不是由住建部门牵头主导。因为智慧城市其实就是城市信息化建设,而不是打地桩、建楼房。
 
  人们担忧,智慧城市这种干炒作难落地现象,会不会在车联网市场出现?
 
  那么,车联网由谁主导才有希望尽快落地?笔者认为,仍然是工信部,起码非商用车市场,一定是工信部主导。为什么?因为,汽车工业归它管、互联网行业归它管、通信行业还归它管,也就是说,凡是跟车联网有关的行业都归它管。因此,没有哪一个部门比工信部更适合作车联网产业发展和推进的主导。未来,很有可能车辆出厂时自身都带有完善的车联网系统。但是,安装在商用上的车联网系统很有可能不被运管、安监等部门承认,理由可能是无法接入他们的平台进行车辆动态监管。因此,车联网产业链的融合,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产业层面,卫星导航企业仍将成为未来车联网市场的主导力量,起码仍将在新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车联网用户的需求,他们的运营和服务经验,也无人企及。但多年来,卫星导航行业闭门造车的传统有可能会阻止车联网开放发展的步伐。车联网应该与互联网一样,是开放的、信息共享的,因此卫星导航企业必须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但车联网产业链复杂,整车厂商与营运商之间、硬件厂商与服务商之间缺乏成功且有效的商业营运模式,这些都加大了产业整合的难度。条块分割、标准缺失,都将成为阻碍车联网健康发展的因素。就拿前装市场来说,实际上目前许多汽车厂商都在布局车联网,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或事业部,第四块屏已经成为汽车出厂的标配。但是,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标准,这些“标配”到了某些地方,很有可能变成“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产品。
 
  因此,车联网市场呼唤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尽快出台,同时明确牵头主导单位,从而让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少消耗一些资源。
 
  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认为,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也许要比普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复杂。跨界融合是车联网发展的核心难题,未来,互联网企业一定会成为车联网产业的主导力量。未来在车联网产业链条中,互联网企业一定会成为主导者。
 
  车联网市场刚刚兴起,已经成为热土,但是狼多肉少。车联网市场就像一只小羊,还没有长大,但是羊圈外面已经蹲了一群饿狼。或者说车联网市场就像一锅粥,粥还没有煮熟甚至还不到半熟,就已经被一群手持大勺和海碗的饿汉围得水泄不通。
 
  车联网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投资回报期可能长达3-4年,搞不好,企业很有可能会在车联网春天还没有到来时,就倒在了雪地里。此外,车联网一开始兴起,就是大佬们争抢的蛋糕,中小企业想在夹缝中争到一杯羹,不是一件容易事。
 
  目前车联网市场最大的困惑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许多车主愿意花钱买车,但并不愿意为车联网买单。车主大多数愿意为硬件买单,不会为无形的软件服务买单。因此,车联网市场发展的障碍不是技术,而是当前还找不到一个合理、能持续发展的商业和盈利模式。
 
  卫星导航也好、OBD也好,车联网用户的最大需求是安全和便捷。如果偏离了这些,就失去了意义。在日本和欧洲,只要车辆一启动,车上的卫星导航系统除了导航和安全提醒功能外,其他所有的功能全部自动关闭。
 
  众所周知司机开车必须集中精力,不能分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实施条例》也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司机在开车时,一边上网冲浪、一边看美国大片,甚至一边发微博是什么样子?如果司机开车时都不集中精力,恐怕路上的行人就得集中精力了。
 
  结束语
 
  2014年,除了卫星导航和车联网外,智能交通行业还有许多热点,如大数据、智能停车等,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分析。
 
  总之,2014年智能交通市场是一片热土。智能交通市场为什么这么热?是因为各界都看好智能交通未来发展前景。政府对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因为智能交通关系到城市持续发展,是最接地气、最大的民生工程。智能交通一旦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其释放出的市场能量将是几何级的。
 
  但智能交通行业也同时出现了投资过热现象,这是需要警惕的。对一个行业而言,理性、健康、稳健发展才是更重要的。盲目发展,对行业有害无益。我们衷心祝愿,智能交通一路走好、走稳。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