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车企扎堆进入共享汽车分时租赁,购车意愿降低?

2017-08-29 13:49:12 责任编辑:
摘要: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分时租赁

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分时租赁发展”。仅过一天,宝马首批1500辆共享1系轿车在沈阳投放上街。分时租赁遍地开花,出行用车门槛降低,是否真能降低市民的购车意愿?

\

在第二十届成都汽车展上,记者现场发现,购车市民依然络绎不绝,一度造成交通堵塞。记者在各个展厅随机调查了三十位持币待购的市民,以及部分车企、经销商,听听在他们眼中,分时租赁与汽车销售是怎样一种纠葛关系。

 

现场观察:分时租赁难挡市民购车热情

前天是车展头一天,中午下起大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外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弃车而行的人们向着车展入口处进发。

 

展场内,各大车企展台音响轰鸣、载歌载舞,吸引市民展台驻足。共享汽车冲击波在这里完全看不到,现场充斥浓浓的购车热情。

 

今年25岁的王元与女友专程从德阳坐动车赴车展。当被问及共享汽车,王元称自己只有一次用车经历,并没有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分时租赁汽车再方便,也不会打消我买车的想法。”王元说,“拥有它代表我生活品质的提升,谁愿意一直租别人的东西使用呢?”

 

李殊明是成都市民,她正准备换车,这次的目标是SUV。她告诉记者,成都各大车企对共享汽车都有涉足,她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会使用分时租赁的方式租车,但多数情况是偶尔为之,比如私家车不在身边,或是需要短距离临时出行。

 

在展会现场,记者随机调查了三十位成都及成都周边地区的购车者,他们几乎都持相同观点。

 

车企销售:共享汽车远未冲击汽车销量

“共享汽车红火只是暂时的,现阶段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仍然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展会现场各大大车企经销人员一致乐观。他们认为租车与买车属于两个观念,但之间并无对立矛盾。

 

陈力是东风日产的销售人员,从事销售工作差不多有十年。他认为,共享汽车的红火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但其成长速度和用户基数还远远没达到冲击汽车销量的程度。目前,共享汽车平台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生命周期有待观望。

 

陈力说,这一新兴事物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改变市民用车理念,“由之前汽车是身份的象征,变为汽车只是代步工具。”

 

共享平台:会影响部分人放弃购车打算

“目前,共享汽车对汽车销售的影响相对较小。”作为共享汽车的一员,左中右重庆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副总陈平称,随着共享汽车数量的增多,网点更全,用车流程更简便,以及用户接受程度有更大的转变,很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市民放弃购车打算。

 

共享汽车在全国越来越普及,据重庆盼达用车品牌关系部负责人李尧介绍,盼达用车截至7月底的数据显示,其在重庆投入3500辆车,在全国共有超过1万辆车。“这表明越来越多市民认可共享汽车出行便利性,随着使用频率增高,很容易培养起市民的用车习惯。”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证无车者约占有驾驶证群体的三分之二,共享汽车其实就是看中这个庞大的“有证无车、无钱购车、不想买车”群体,填补这一个空缺。

 

各大汽车共享平台已在重庆陆续布局,到现在已有6家平台,共享汽车规模也接近5000辆,而且还在加码布点、投放。

 

车企目的:为增强品牌知名度与曝光率

随着分时租赁市场的日益火爆,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既有戴姆勒、宝马等国际巨头,也有中国自主品牌长安、力帆、北汽、上汽、吉利等。

 

“车企进入该市场,目的是多方面的,有人想借平台做营销,有人是真正想拥抱共享市场。”一家全国性汽车媒体分析人士说,车企涉水分时租赁市场,可视为一种企业的营销方式,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间接增加了用户粘性、增强品牌知名度及市场曝光率。

 

此外,在分时租赁汽车上,新能源汽车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车企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分时租赁的主要车种,为推广该种汽车的乘用体验多了一个平台。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