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斑马网络今年开启融资 斑马智行3.0年底前推出

2018-04-26 14:21:25 责任编辑:
摘要:4月25日,东风雪铁龙联合斑马网络发布了新款SUV云逸(C4 AIRCROSS),整车将在上市时搭载斑马智行2 0系列的车载系统,UI界面为扁平风格,
4月25日,东风雪铁龙联合斑马网络发布了新款SUV云逸(C4 AIRCROSS),整车将在上市时搭载斑马智行2.0系列的车载系统,UI界面为扁平风格,直接以导航界面为桌面。每位车主将有其专属ID,系统将基于此提供个性化服务。

1.jpg

云逸为雪铁龙旗下首款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汽车,定位紧凑级SUV,车长4275mm,轴距2655mm,整体风格较为圆润。值得一提的是车内有越级配置的HUD抬头显示。这款雪铁龙与阿里首次合作的互联网汽车将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发售。

2.jpg

这是斑马智行网络首次应用自在了非上汽系车型上。而斑马与雪铁龙的合作来源于去年阿里云栖大会期间一次层级更高的合作——阿里巴巴与神龙汽车达成了智联网汽车战略合作。而阿里是斑马网络主要股东,神龙汽车则是雪铁龙品牌的在华母公司。

这次发布的云逸,是双方合作的阶段性成绩单,在上市时将配备斑马智行2.0系列的车载系统,同样支持斑马标志性的系统OTA升级。按时兴的话说,这是雪铁龙中国首款“互联网汽车”了。

3.jpg

▲扁平风格的斑马智行系统导航界面

在简短的新车亮相过后,斑马网络CEO郝飞接受了包括车东西在内的少部分媒体专访,对斑马网络与车厂的合作, 与进一步的发展计划透露了更多信息。

4.jpg

▲斑马网络CEO 郝飞

在谈到云逸将搭载的车载系统开发进度时,郝飞表示主体开发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进入了测试阶段,以满足量产车的各项指标要求。他表示雪铁龙提出的产品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最后在功能呈现上会略有不同。

在与车企的合作计划上,斑马与福特的合作也已经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而到今年下半年,郝飞透露会有更多合资品牌、豪华品牌与斑马网络合作。有意思的是,新造车公司并不在列,事实上新造车公司普遍强调车辆的互联属性,自己掌握车载系统和用户体系的意愿较强,并不是斑马目前合作的重点对象。

郝飞还提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观点——如果新造车公司一味强调他们想给出优秀的网联解决方案,那么他们在单纯的“造车”方面所投注的精力是值得怀疑的。

谈到斑马内部上汽与阿里的关系时,郝飞称,上汽与阿里是合资10亿投资了一家汽车产业基金,然后由该基金在斑马持股90%(员工持股10%)。斑马目前还没有盈利,但得益于为车厂提供方案带来的现金收益,斑马的10亿还没有用完。在今年,斑马会正式开启融资,从阿里、上汽之外引入资本,届时斑马的属性会更加“中立”一些,更便于斑马对其他整车厂开放。

对于斑马的商业模式,郝飞再一次强调了斑马网络是立足于车载系统与软件,硬件会交给合作伙伴——比如云逸的车机就是大陆提供的。在郝飞看来,不涉足硬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斑马的基本策略,他认为什么都由自己做的模式固然在一定时期内有优势,但会成为整个产业链其他玩家的竞争对手。

作为一家供应商,斑马显然需要配套更多的车型,才能在行业更好地立足。因此斑马其实也是一套构建合作生态的战法,目前斑马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了70家。

5.jpg

▲上汽荣威Marvel X也搭载斑马智行系统

另外,郝飞向车东西透露,专注车载系统并不代表斑马的产品线只有一条,目前,斑马面向智能驾驶舱上的产品开发工作也已经开启,最早今年下半年就会发布。

在提供给车厂的车载系统上,斑马的态度是一视同仁,在具体功能、HMI风格方面会因车企需求的不同而有差异,但系统本身的大版本都是一个代系。今年年底之前,斑马网络将推出斑马智行3.0,届时所有的新老产品都会升级到3.0版本。

最后,论及BAT的车机之战是否会造成车内应用生态封闭,割裂用户体验的问题,郝飞举例称,譬如在导航上,用户在汽车场景的使用需求绝不是要在三家地图中对比切换,用户在车上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与注意力去做选择,因此一个简单直观、省去大量中间步骤的车联网系统,反而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共有15款车搭载了斑马网络的车载系统。而这一点让郝飞颇为自豪,他说,不是所有企业都有魄力在4年之前,就肯投入10亿开发一套智能汽车系统的。而如今群雄并起的车联网公司正好证明了斑马网络走的路是对的。

在采访末时,郝飞表示,阿里的操作系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迟到者,在手机端的推行走得很困难。而在智能汽车兴起的档口上,这是必须要打胜的一仗。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