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2012-12-25 09:37:05 来源:cpsits.com责任编辑:

  近日,由中国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沃尔沃集团共同设立并运营的“中国——瑞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据悉,该中心是“由中瑞两国政府倡导成立的,是两国间最高水平的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其愿景是建设成为全球最先进的交通安全研究机构,在增进中瑞两国先进安全技术的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为构建中国的和谐交通环境贡献力量”;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将道路基础设施、汽车和人(驾驶者、乘员、行人)作为一个综合交通生态体系,创新性地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汽车安全、行人和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推广,目标是在中国建设和谐的交通生态环境,极大地改善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特别是在原有汽车和交通安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发出更多适应中国国情的交通安全产品”。


  中国交通安全状况堪忧


  作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也开始进入了从“汽车野蛮社会”(初级汽车社会)向“汽车文明社会”(高级汽车社会)过渡的漫长历程,而在这个过渡阶段,由于国情的原因,中国的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令人担忧——火爆的机动车辆保有量与冷漠的道路安全意识——导致重大、恶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据统计,2011年全国仅涉及到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就达21.0812万起,死亡6.2387万人;2012年1-10月,仅因违反道路标志标线肇事一项就造成致人死伤事故8.7852万起,死亡26952人。专家们惊呼: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国人非正常致死性伤害的第一祸源!


  如此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以及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瑞典作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万人死亡率最低的国家,在交通安全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成功探索而成为各国研究的范本。因此,在2012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瑞典期间专程参观了沃尔沃汽车集团安全碰撞中心,并推动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意向书;同年5月,中国交通运输部和瑞典企业能源与交通部随之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安全中心项目正式启动。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沈峰博士被选举成为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第一任理事长,沃尔沃汽车集团安全碰撞中心负责人汉森·奈斯被任命为中心首任主任。


  在谈到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愿景时,沈峰博士表示:“在未来的5-10年间,中瑞交通安全中心将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和创新力的世界级交通安全研究机构,加速中瑞两国先进安全技术的交流和引进,并提供大学间交流和教育平台,培养交通安全专业人才。同时中心的研究数据和成果也将为未来车辆的安全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中心任务聚焦中国国情


  据悉,中瑞交通安全中心的研究领域涵盖主被动安全系统研发、中国交通参与者(驾驶员、成员、行人)行为研究和实车道路测试、交通安全数据平台搭建、新能源车辆安全系统研究、以及车联网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中心首个针对驾驶习惯研究的实车测试项目已于今年11月启动,预计2013年上半年完成在北京和上海的试运行。该项目通过采集实际道路驾驶数据,对司机驾驶习惯进行分析,其结果将为随后的更大范围实车测试提供技术、经验和数据支持。同时,中瑞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还将开展的另外两个项目是:为期三个月的“安全意识和交通事故原因”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不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项目明确方向;以及“中国商用车安全调查”,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商用车领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据沈峰介绍,所谓“适应中国特色”是指要根据当前中国人因驾驶习惯而形成的驾驶行为,在原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再从软件角度做一些调整。例如沃尔沃从1970年开始就在中国收集交通事故数据,到目前为止已搜集了大约4.5万个交通事故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在什么样的路况下、什么样的驾驶情况下,交通事故最容易发生,然后在后来的技术开发过程中,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可以避免这一类型事故的发生、什么样的技术可以降低这种事故发生的几率。“在中国,即便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驾驶习惯也都很不一样,我们正在研究这些东西,以便让它们变得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和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制造商们一样,沃尔沃致力于交通安全的终极目标也是“零伤亡”,用丰田的研发语言来说,所谓零伤亡就是像鱼儿在水中游但却永远不会撞上一样,未来的汽车在行驶中再不会出现交通事故。这听上去有点儿像是天方夜谭,但谁又能说科学的飞速发展不会让这一梦想有一天成为了现实?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