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卫星导航 > 北斗 > 正文

政府力挺北斗系统 社会各界应抱持理解态度

2013-01-30 15:54:37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网责任编辑: {$username|default='admin'}
摘要:  1月14日,交通运输部宣布加快部署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该工程是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并计划用2年时间,在9个示范省市建设7个应用系统,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按照每台终端1000-2000元的价格来估计,将会产生8000万元至1.6亿元的市场。

  1月14日,交通运输部宣布加快部署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该工程是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并计划用2年时间,在9个示范省市建设7个应用系统,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按照每台终端1000-2000元的价格来估计,将会产生8000万元至1.6亿元的市场。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李文倩认为,交通部力推的示范工程,意在扩大北斗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然而交通部强势介入北斗系统的市场开拓遭到部分社会人士的质疑。尽管北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是我国大批优秀科技从业人员的智慧结晶,其是否就拥有特权从而避开正常的市场化进程,直接进入能够稳定收益的应用平台?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政府于上世纪年代启动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项目,愈年不断的研发、实验、制造,期间资源及人力的投入若量化为货币可谓“天文数字”。并且北斗系统的发展不会仅限于亚太地区的服务,全球化战略是其最终目标。因此,此时是打开民用市场的最佳时期,是政府收获的季节,是为北斗系统后续研发补充“弹药”的中场阶段。卫星事业是技术为先的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政府从各方面提供支持。北斗系统初出茅庐,系统的霸主地位似乎不容挑衅,作为一手栽培北斗系统的主人,中央政府岂能坐视。政府的强势推行是加速收获步伐、压缩市场混乱的有效做法,也为相关企业节省开拓市场的力气,便于其集中力量攀登技术创新的高峰。


  由系统发展历程可知,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应首先满足军事国防应用,其次是行业应用,最终是个人消费市场。由此,北斗系统的扶持政策将分两步走。


  第一,抢占国防应用领域及行业应用领域,军事国防部与交通部对北斗系统的绝对支持是关键。毋庸置疑,我国国防部必然会采用北斗系统。目前北斗系统的行业应用只是初露端倪,相关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导致制造环节的资源、采购、运输等方面价格高昂。加之我国交通领域的导航应用早已被系统垄断,相比之下,北斗系统的市场份额少得可怜。由诸多方面衡量,北斗系统都无法迅速地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交通部出面力挺北斗的“霸王政策”也是无可厚非。GPS


  第二,扩大个人消费市场,政府资金补贴是必须。个人消费市场对于政府来说较难把握,然其拥有巨大回报潜力,是北斗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开拓这一市场不能单靠强势政策,相关企业的眼光也不可限于技术研发,对于产品的宣传、营销等皆需要专业团队、人士进行详细策划、安排、选择。近日,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项目的申报工作已启动。根据年该项目对补贴资金的分配,用于扩大应用,用于技术研发,由此看出,政府对应用板块的投入力度大于研发板块,并将在未来几年保持这一战略配比,而年补贴总金额会有一定上涨。


  中投顾问《高端装备投资情报分析及点评》指出,北斗系统不仅是高投入,更是高产出,由北斗系统延伸下来的产业链条将是推动我国经济跃进的主力军。并且北斗系统的功能应用涉足多个产业,能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进行扶持。社会各界对政府大力支持北斗系统应抱持理解态度。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