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高速公路 > 紧急救援 > 正文

不要过度强调黄金救援时限

2014-08-15 13:53:50 来源:中国科学报责任编辑: sunny
摘要:随着避险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的预先防范(准备个人应急包等),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自己,诸多案例表明在灾难的废墟中生存的时限被放大延长,超过72小时的“超长救援”时限已成为可能。
 
 
  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至8月11日已造成617人遇难、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地震发生之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救援力量积极参与云南鲁甸地震的救灾抢险。
 
 
  地震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其不可预知的突发性及巨大的破坏性,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且,地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波及到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迎难而上、突显以人为本的科学救助观,有待于人们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灾难面前客观地分析灾难救援中的得与失,找出地震灾难救援的盲点与误区,理性地梳理灾难救援中的繁杂关系,有序地分清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走出地震灾难救援的认知误区,以便科学有效地承担灾难救援这一神圣使命。
 
 
  地震有别于其他灾难,必须理性梳理灾难救援中的繁杂关系,正确看待主角与配角、黄金72小时等重要关系与概念,才能更好地承担地震救援这一使命。
 
 
  首先,别让救援者成为主角。地震灾难中的被救援者是灾难救援的主要对象,是灾难救援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以人为本科学救助观的主要体现,所以灾难救援的主角应该是被救援者。
 
 
  灾难救援绝不是救援者给予被救援者的恩赐,也绝不是救援者追逐名利的市场。诚然,在以往数次地震中,救援过程中谱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灾难救援诗篇。但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救援者成了主角,那将是对科学救助观的扭曲。媒体和舆论不妨更多地关注被救援者。
 
 
  其次,强化“立体”救援。平面救援通常是由陆路运输方式开进,在相应灾区地域内开展的救援活动;立体救援则是充分调动多种途径,包括陆海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内的全方位救援活动。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初,由于通信联络、陆路交通中断,平面救援工作的展开往往会遭遇巨大阻碍,势必影响各项救援工作的及时推进。
 
 
  因此,当人们一方面积极抢修陆路,打通陆上绿色急救通道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紧急调配启动空中或水上营救措施,迅速探知灾情;并直接将救援器材、食品、医药及专业救援队员空降或水运到地震灾区,以协同地面救援履行好综合立体救援的重任。
 
 
  再次,不要过度强化72小时黄金救援。根据国内外灾难救援的现状,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灾难发生后72小时内获救的受灾者人数居多,生存概率高,“黄金救援时限”由此而得名。
 
 
  不过,随着避险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的预先防范(准备个人应急包等),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自己,诸多案例表明在灾难的废墟中生存的时限被放大延长,超过72小时的“超长救援”时限已成为可能。
 
 
  比如,在孟加拉国的大楼倒塌事件中,一名受困于横梁和大柱间的女性,因身边有食物和水在坚持了16天后被成功营救。
 
 
  当我们今天不断强化72小时黄金救援时限这个概念时,有理由担心受灾者会不会放弃等待被救援的希望?非专业性的行政决策者会不会因此而被误导?这些不利于落实灾区以救人为第一的基本要务。灾难救援的首要任务是救人,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72小时,超长时限的救援是为受灾者创造最大可能生存机会的先决条件。
 
 
  还有,平素积累“援”的本领。以往谈及救援,多指灾难发生后实施的营救举措,但这种应急措施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狭义的救援仅局限于灾害发生后的现场,忽略了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中和灾害发生后的广义救援范畴。
 
 
  救援靠平素积累“援”的本领,当灾难临头时,迎战出击,顺利完成“救”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七分的救援应在平时不急的时候做,而三分的救援留给战时应急的时候做。
 
 
  按照比例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周围安排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是城市和城镇的布局中面临的重要的预防升级问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教会人们简易的包扎、伤口处理等;在战时,使被救援者第一时间转化成救援者,在外部救援到达前,能提供更快、更有效的救援力量。
 
 
  结合我国各种灾害频发的现实,平时开发研制相应的救援器械,并组建省队、县队乃至乡队,并进行演练;灾难发生时,平时组建的当地救援队迅速有力出击,汇集四面八方的支援力量共同完成灾难救援工作;纠正“战时是真急,平时是真不急”的常态,创立平战结合的救援模式可谓是灾难救援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防止“装备”与“预备”相脱节,预备是指人们根据评估分析或经验,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办的救灾设备;而在救灾现场人们面对不同的境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配备符合灾情现场的装备。例如,在雅安地震中,超常态地不断出现余震及山体滑坡,由于救援官兵未配备头盔,致使滚石砸中头部的险情时有发生。
 
 
  不依据现场变化了的情形,及时调整救援人员的配备装备,将会使救援的力量衰减,相当于双倍的受伤,会严重影响救援的速度与力度。我们事先的预备与具体救灾现场的装备不能完全适应,这就需要在灾后救援体系中形成一种系统支持,能够综合观察灾难救援的现场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调集添置相应的救援设备。这种能够随机应变地为灾难救援临时增加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救援装备的系统支持,对于准确把握预备与装备的关系尤为重要。
 
 
  地震救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如何客观看待历次灾难救援的优劣,摸索出灾难救援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形式,需要人们深入思考历次灾难救援中的得与失,以此推动灾难救援全面科学发展。
 
 
  (作者:王立祥,系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中华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zw.ding@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