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城市交通 |  车联网 |  卫星导航 |  高速公路 |  行业观察 |  交警之窗 |  专题 |  会议展览 |  招投标

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城市拥堵怎么破?阿里云与高德地图为智能交通支招

2018-03-29 16:01:49 责任编辑:
摘要:3月28日,阿里云与高德地图联合发布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城市交通部门将可免费使用城市大脑中的大量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信号灯配
3月28日,阿里云与高德地图联合发布“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城市交通部门将可免费使用城市大脑中的大量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信号灯配时,缓解城市拥堵。

“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源自阿里云与高德地图共同研发的“互联网+信号灯”产品,早在2016年即在广州部署应用,是国内首次将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应用到交通控制领域,并吸引了滴滴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进入。

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高德地图拥有最为全面丰富的出行体验。目前,高德地图已经成为用户、交警、应用和汽车四大群体的标配,已经建立起可以无缝连接整个交通出行行业“人、车、路”的网络和生态。

“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基于高德地图与阿里云ET城市大脑沉淀的人工智能,不仅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热点商圈路况”、“堵点异常检测”等交通信息分析,还能为区域信号灯配时优化提供依据,让更多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管理方式转变。

信号灯配时优化从路口、路段拓展到区域,首先在空间上识别出集中拥堵区域,接着围绕拥堵区域进行分时段分析,利用图算法设立多阶缓冲区控制车辆通行时间,最终实现拥堵区域流入流出车流量平衡。

▲缓冲区示意

早在2016年,广州交警就引入阿里云人工智能,对路口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输出信号灯配时的优化建议,当时的试点结果显示,部分路段拥堵指数下降超25%。目前,广州交警正在展开利用缓冲区进行区域优化的创新研究合作。

作为“ET城市大脑”的轻量级产品,“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能够让城市交通的管理者更便捷地接入人工智能,利用已有的地图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快速解决城市的部分交通问题。

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在发布会上表示,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的发布,是互联网+交通的一次重大的升级,它依托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整个互联网和交通管理进行紧密一体化的融合。“我们把政府所掌握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跟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面向每个人出行服务的出行诱导系统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出行效率。”

这套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依托大数据,帮政府快速建立起整个城市的交通感知系统。董振宁解释说,高德是基于网络的数据,而政府是基于点线精细化的数据,所以两种数据有很好的互补关系。

基于高德的数据,用人工智能的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发现整个城市中的异常拥堵,通过众包来报告整个城市发生的各种事件,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把这种信息和城市交警指挥系统进行连接,做到所有的事件及时处置,自动分流,事后评价的闭环系统,来提升整个交通管理的效率。

其次,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是一个全面参与的诱导系统。董振宁首先将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今年春节期间,海口市因为大雾,港口封航12小时,造成整个海口市北上车辆出不去了,积压了超过6万辆车,3公里的道路滞留时间长达6-10小时。

“当时海口市交警支队找到了我,希望高德帮助他们做诱导,所以我们用人工方式上线了所有诱导信息。”董振宁表示,如果同样的事情再发生,通过ET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实现了交警系统和高德系统的自动连接。当市民在规划一条路线的时候,线路上会显示“交管推荐”的标签,表示这条线路是交警根据整个交通控制的需求,推荐大家走的最优路线。这比以前通过广播、微博、微信的发布要更加高效率。

此外,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在系统中做了关于互联网+信号灯的配时优化。城市大脑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版对原有的互联网+信号灯做了升级。从原本基于点和路口的优化,升级到进入整个交通拥堵区域的优化,通过人工智能的识别整个城市交通的拥堵区域,在拥堵区域建立多级缓冲地带,再基于图论,对这些整个缓冲地带的交通出行时间进行控制,保证拥堵区域进入和流出的流量是相等的,从而来缓解拥堵区域。

阿里云ET城市大脑是由科技部认定的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在全球掀起“城市大脑”热潮。这一城市级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杭州、苏州、衢州等七个国内城市,同时走向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为部分应用区域提高15%道路通行时间,让120救护车抵达现场的时间缩短一半。

在这一开放创新平台上,诞生了世界级的人流轨迹判断、车辆检测、人脸识别等图像视频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入选ACM MM等国际学术会议,被誉为技术的“下一个登月计划”,将用科技解放5%的城市土地。

分享到: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中国智能交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请不要一声不吭地来拿走,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智能交通网”的转载文章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智能交通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出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国智能交通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国智能交通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的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投稿邮箱: itsshenzhen@163.com (查看征稿详细)

热门文章